“海”——向海圖強,這是寧波的幸福厚度。
位于東海之濱的寧波,歷來就有“向東是大海”的豪情和氣魄,寧波因海而生、憑海而興、向海圖強。我們鍛強硬核實力。2021年全市GDP達到1.46萬億元,穩居全國第12位;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躍居全國第10位。
我們建設開放大市。與全球223個國家和地區直接開展貿易往來,成為全國第六座“外貿萬億之城”,中國—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“金名片”。
我們打造一流強港。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2億噸、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;集裝箱吞吐量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三,成為國家戰略中的“硬核力量”。我們升級“寧波智造”。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3個,居全國城市首位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數量居全國第四,110家企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,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。
“定”——神安氣定,這是寧波的幸福態度。
很多人說,寧波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。在這里,有自豪感、歸屬感、安全感。氣定,源自口袋富足。2021年,寧波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7.39萬元和4.29萬元,收入差距連續17年呈縮小態勢,共同富裕真實可感。
氣定,源自文明有禮。寧波高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“六連冠”,成為首批文明典范城市試點;全民閱讀、公筷使用入法入規,禮讓斑馬線成為時尚;涌現出“時代楷模”錢海軍等一大批道德典型,崇德向善蔚然成風。在寧波,有位叫“順其自然”的慈善捐助者,市民對他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是因為,他在23年連續向慈善總會捐款1363萬元;陌生是因為,匯款單永遠只有“順然”“其然”“順其”這樣的化名。我們曾經想過要尋找他,但最終沒有付諸行動,因為我們覺得,越來越多的寧波人選擇成為“順其自然”的同行者,“順其自然”已經成為寧波這座愛心之城的溫暖符號。
氣定,源自治理和諧。入選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,成為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。在寧波,辦事辦證有“最多跑一次”,基層自治有“村民說事”,社會智治有“移動微法院”,矛盾化解有覆蓋縣鄉的矛調中心,生活很安心、發展很順心、感受很暖心。
“波”——波光蕩漾,這是寧波的幸福純度。
行走寧波大地,舉目是青山綠水的詩畫美景、恬靜優美的宜居環境,“在寧波、都挺好”成為市民的共同觀感。都挺好,好在生態環境。全域建設大美寧波,實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、清廢行動,成為全國唯一的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、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,綠色已成為城市的幸福底色。
都挺好,好在人居環境。率先提出打造“最干凈城市”“席地而坐之城”,建設覆蓋城鄉的“精品線路”“特色街區”“亮點工程”,讓枕山面海、擁江攬湖的大都市魅力競相綻放。
都挺好,好在營商環境。以數字化改革推動政務服務轉型,基本建成“無證件辦事之城”“掌上辦事之市”,連續2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。上半年,我們在全國首創商務包機模式,政府包下航班送外貿企業出境洽談,以實際行動幫助外貿企業穩客戶、保訂單、拓市場。
都挺好,好在服務環境。我們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,全力打造七張“浙里甬有”幸福民生品牌,高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,教育條件保障水平、教育公平水平均居全國前列。
“寧”——寧靜致遠,這是寧波的幸福氣度。
“書藏古今”的深厚積淀,讓寧波多了份創造幸福、感受幸福的自信與從容。這里有賡續千年的文脈流長。8000年前的井頭山遺址見證了中華海洋文明起源,亞洲最古老藏書樓“天一閣”矗立起城市的精神地標,王陽明、黃宗羲、沙孟海、屠呦呦等鄉賢蜚聲海內外,120位甬籍“兩院”院士讓“院士之鄉”的美譽聲名遠播。
這里有傳揚萬里的文明互鑒。唐宋時期,寧波就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重鎮。今天,索非亞中國文化中心、東亞文化之都搭起文明交流的橋梁,海絲“活化石”繼續揚帆世界。
這里有自覺自信的文化先行。我們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“15分鐘文化圈”,首創“藝術振興鄉村”“藝術振興社區”模式,大小博物館遍布城鄉,“一人一藝”全民藝術普及綜合參與率達到82%,詩和遠方就在市民群眾的身邊。
金彥說,當前,寧波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、對寧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,奮力推進共同富裕和現代化“兩個先行”,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。我們將牢記讓人民群眾生活幸福這個“國之大者”,把最具幸福感城市這塊“金字招牌”擦得更亮,讓人民群眾更有幸福感、獲得感。